脑缺血模型的重要性
来源/作者:普拉特泽-生物医学整体课题外包平台
脑缺血性疾病(如脑卒中)是全球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脑缺血动物模型作为临床前研究的关键工具,能够有效模拟人类脑缺血病理过程,为神经保护药物的筛选和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普拉特泽生物承接脑缺血模型等动物实验相关服务上万例,积累了操作大量经验,为大家详细介绍脑缺血模型在药物评价中的6大核心指标和标准化操作流程同时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开展线上的理论培训与线下实操
可承接动物实验外包服务、帮助研究人员获得更可靠、可重复的实验数据。
一、脑缺血模型的主要类型
→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如MCAO线栓法)
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全脑缺血模型(如四血管闭塞法)
▲光化学诱导血栓模型
▲栓塞性脑缺血模型
▲每种模型各有优缺点,研究人员需根据研究目的和药物作用机制选择最适合的模型。
二、6大核心评价指标
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标准化评分系统:
▲改良神经严重程度评分(mNSS)
▲Bederson评分
▲Garcia评分
▲肢体不对称试验
▲应用价值:定量评估药物对神经功能恢复的改善作用。
2. 脑梗死体积测定
金标准方法:
TTC染色法(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
组织病理学测量
关键点:应在不同时间点(24h、72h、7d)多次测量,观察动态变化。
3. 血脑屏障通透性评估
●常用方法:
伊文思蓝渗出法
荧光素钠渗透法
免疫组化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
意义:评估药物对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4. 细胞凋亡与存活检测
关键技术:
●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
●免疫荧光检测Caspase-3活性
●Western blot分析Bcl-2/Bax比值
5. 氧化应激与炎症指标
必测指标:
●MDA含量
●SOD活性
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水平
小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Iba-1)
6. 长期神经功能恢复评估
行为学测试:
▲Morris水迷宫(空间学习记忆)
▲旋转棒测试(运动协调性)
▲新物体识别测试(认知功能)
▲足失误测试(感觉运动功能)
三、标准化操作流程
〖模型建立阶段〗
动物选择:SD大鼠/C57BL6小鼠,明确体重、年龄范围
麻醉与监护:规范麻醉深度,监测体温、呼吸、血氧
手术标准化:线栓插入深度、缺血时间严格控制
〖 给药方案设计〗
治疗时间窗:缺血前预防性给药 vs 缺血后治疗性给药
给药途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口服等
剂量设置:至少3个剂量组+阳性对照组
〖样本采集与处理〗
●时间点选择:急性期(24h)、亚急性期(3-7d)、慢性期(28d)
●组织处理:规范灌注固定、切片厚度、染色流程
〖数据分析要点〗
●盲法评估:行为学评分、病理分析采用双盲法
●统计方法:明确使用t检验、ANOVA等统计方法
●数据报告:遵循ARRIVE指南
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模型成功率低→ 加强手术培训,规范操作细节
○数据变异大→ 严格控制动物品系、年龄、环境因素
○临床转化率低→ 采用多时间点、多指标综合评价
五、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应用
▲多模态影像学动态监测
▲类器官与芯片技术的结合
▲人工智能辅助数据分析
规范的脑缺血模型评价是神经保护药物研发的关键环节。通过6大核心指标的系统评价和标准化流程的实施,可显著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临床转化价值。
如果你总是在做实验时总会遇上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帮助时,请记得在脑缺血模型实验中遇到技术问题可添加技术微信:18570028002
我司还提供脑缺血模型实验外包服务或实验培训。